站外搜索播放
详情介绍
题目可叫《朴正熙遇刺实录》,当然《那时候那些人》也是好标题,那时候和那些人都是双重所指,即是高压的军人政府,也是日据时代的痕迹(朴正熙等人动不动就飙日语),时间限定在遇刺当日,遇刺是果,至于原因,散落在朴正熙等人狠辣治国的言辞中、情报部门的拷问里,当然最集中的体现在几名情报局行刺者空虚的状态上,哀莫大于心死是也。林常树在具体处理上,还为这些人物赋予了一些怪诞的超现实感,片中有两种视角交错,一是旁观... 题目可叫《朴正熙遇刺实录》,当然《那时候那些人》也是好标题,那时候和那些人都是双重所指,即是高压的军人政府,也是日据时代的痕迹(朴正熙等人动不动就飙日语),时间限定在遇刺当日,遇刺是果,至于原因,散落在朴正熙等人狠辣治国的言辞中、情报部门的拷问里,当然最集中的体现在几名情报局行刺者空虚的状态上,哀莫大于心死是也。林常树在具体处理上,还为这些人物赋予了一些怪诞的超现实感,片中有两种视角交错,一是旁观者(以封闭空间窗户外的横移为标志),二是神性(以刺杀后的俯视镜头为象征,居然把那个餐厅完整搭出一个无顶布景),林常树在这里像是个由六七十年代穿越来的导演,手法和气度常令人惊讶,在21世纪,回顾79年和40年代两个时间点,以冷漠疏离的眼神审视韩国政治的残酷与荒诞,用心可谓艰深
——豆瓣影评:左胸上的吸盘
比起《南山部长》倒是更爱这一部,大人物的大事件有着极强的随意与随机性,对它的戏谑即是片中所谓内脏腐坏发出臭味,只是用嚼口香糖来抵消,但这一部分却也只占据电影的一半篇幅。影片的两种视角刚好可以对应到片中的两场调度,刺杀行动进行时的绕建筑平面移动,以及事后收场的垂直镜头,后者,跟随下手们的视角,才是有完整首尾的主角,它们占据着电影的前景(验尸镜头)。
——豆瓣影评:刘浪
被严重低估的作品,不仅是为其话题性,仅仅电影制作本身,就非常出色。
——豆瓣影评:喬
看着朴正熙嘲讽布托蒋介石之流,然后死得像条狗
——豆瓣影评:обломов
三星半。他的幽默总是黑得见血,令人失笑。是斗士还是小丑,谁也说不好。虽然,故事到底是悲喜剧,要看结局在哪里,但作为一出政治荒诞剧,它的结局在哪里哪个时候都是令人哭笑不得。
——豆瓣影评:九尾黑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