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8岁的格雷戈尔·黑歇尔战乱中不得不跟随父母逃离德国。19岁时他以一个苏联军官的身份回到家乡,被委任为贝瑙小城的司令官。他在此遇到一个与他同龄的德国姑娘,从她那里了解到一些当地的情况。市长是个纳粹分子。他企图骗取格雷戈尔的信任。格雷戈尔跟他发生了争执。一天,格雷戈尔跟他的伙伴萨沙和德辛吉斯乘高音喇叭宣传车到前线去,劝说德国士兵的投降,亲自经历了萨克森豪集中营的解放。

选集播放
站外搜索播放
详情介绍
这个片子是最好玩的,东欧社会主义阵营都把德国人同质化为纳粹,结果只有东德自己人把德国人分成党卫军和逃兵--总要分出来一部分站在新世界打击坏人。。类似的还有一个韩国战争片的场景 韩军俘虏,朝军和朝鲜族志愿军因缘在同一辆车上,结果其中一个说,大家都是朝鲜族,怎么会是三个阵营?
——豆瓣影评:球宝宝
东德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拍得如此有声有色!同类电影中仅仅比匈牙利的回家之路稍稍逊色。同样的HOMOEROTIC啊!苏德之间的男性气质之战。。。
——豆瓣影评:dinosaurs
Hecker,一个德国人却以苏联红军的身份,如此独特的视角展现二战的后期战役,即是所谓真实的残酷。
——豆瓣影评:somnambuleNRR6
如苏德混血,兼具苏联长镜诗意,德国冷峻气质
——豆瓣影评:丁一
选取的视角相当独特。全片并没有俄式的浪漫与壮阔,骨子里还是德国电影特有的冷峻、沉着:选择一个德裔苏军士兵的视角,非常稳重的以近乎“日记”的形式呈现出1945年4月前后苏军在挺近柏林一带的所见所闻:德军兵士、纳粹市长、知识分子、普通农妇,以及孩子、少女……自然的随着主角的视线出现,表现出战后德国的现状。整个故事很闷,表层戏剧冲突极少、叙事结构非常松散:除非文学脚本就是基于真实的见闻,不少情境的设... 选取的视角相当独特。全片并没有俄式的浪漫与壮阔,骨子里还是德国电影特有的冷峻、沉着:选择一个德裔苏军士兵的视角,非常稳重的以近乎“日记”的形式呈现出1945年4月前后苏军在挺近柏林一带的所见所闻:德军兵士、纳粹市长、知识分子、普通农妇,以及孩子、少女……自然的随着主角的视线出现,表现出战后德国的现状。整个故事很闷,表层戏剧冲突极少、叙事结构非常松散:除非文学脚本就是基于真实的见闻,不少情境的设计实在是多余。串联起素材的线索在于男主Gregor Hecker的心路历程:初入德境时的好奇,身份焦虑间的思考,战友罹难后的愤怒——最后升华为留在德国改造德国的愿景。比较让人不满的是摄影:即使是1960年代,镜头的调度也实在太落后,甚至不能满足表达需要。不是很理解一些人对苏东电影的恶意,影片平淡素直根本没有什么政治元素。
——豆瓣影评:Adnois